一、天然橡膠:供應增量難抵需求塌方
進口成本激增與供應鏈重構
美國對東南亞天然橡膠主產國加征關稅(泰國36%、越南32%、印尼21%),直接推高美國市場進口成本。以泰國為例,2024年對美出口天然橡膠約22萬噸,關稅成本增加將迫使美國轉向科特迪瓦等替代來源,但短期內難以填補缺口。對中國而言,雖然直接出口美國比例不足1%,但東南亞輪胎企業(如賽輪、中策橡膠)的海外工廠面臨成本壓力,可能減少對中國原料的采購,轉而增加北美本地采購量。
國內供應壓力加劇
云南、海南產區4月進入開割高峰期,云南膠水收購價已跌至9.5元/公斤(同比降12%),疊加青島保稅區庫存攀升至62萬噸(環比增0.6%),市場呈現“增產不增需”困局。部分貿易商為規避風險,開始低價拋售泰標20號膠,現貨成交價跌破13500元/噸。
二、合成橡膠:成本塌陷與需求萎縮共振
丁二烯價格“斷崖式”下跌
美國對韓國、日本合成橡膠加征25%關稅,導致其出口轉向中國,但疊加原油價格回落至78美元/桶(較3月高點跌15%),國內丁二烯港口庫存降至3.3萬噸(同比降28%),價格單周下跌1200元/噸至8200元/噸。順丁橡膠企業被迫降低開工率,山東益華橡塑10萬噸裝置提前檢修。
輪胎廠采購策略轉向
半鋼胎企業(如玲瓏輪胎)為控制成本,將順丁橡膠摻混比例從30%下調至20%,轉而增加天然橡膠用量。但天然橡膠價格同步下跌,形成“雙殺”局面——華東地區BR9000報價跌至12800元/噸,較年初高點回落18%。
三、輪胎市場:海外產能“圍城”與內需疲軟
東南亞工廠遭遇“關稅圍剿”
賽輪輪胎越南工廠(產能占比30%)因46%關稅導致出口成本增加180美元/條,企業緊急調整排產計劃,將30%訂單轉移至墨西哥基地。但墨西哥工廠因美國對汽車零部件加征關稅,鋼簾線采購成本上升,整體利潤率壓縮至5%以下。
國內替換市場“量價齊跌”
全鋼胎經銷商庫存周轉天數延長至45天(同比增10天),山東地區32寸工程胎終端售價跌破500元/條。為去庫存,部分經銷商推出“買三送一”促銷,但終端需求仍以市政工程訂單為主,乘用車胎替換需求同比降15%。
四、再生橡膠:環保政策與低價沖擊博弈
進口再生膠成本優勢凸顯
馬來西亞再生膠(STR20)到岸價跌至950美元/噸(較國產膠低12%),刺激國內進口量激增。但海關總署加強“洋垃圾”查驗,導致華東地區再生膠通關周期延長至30天,部分企業轉向印尼采購。
技術升級成突圍關鍵
青島雙星投產的智能化再生膠生產線(能耗降低30%)開始接單,產品定位高端汽車密封條市場。但中小再生膠廠因無法承擔RCEP原產地認證費用(約5萬元/批次),被迫退出市場。
此輪關稅沖擊本質是“全球制造業再平衡”的陣痛。短期看,橡膠產業鏈各環節利潤將被壓縮,但中長期將倒逼行業從“成本競爭”轉向“技術+綠色壁壘”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