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在海南農墾墾區金山、金興和金才3個加工分公司新膠廠建設工地上,工人們正頂著烈日緊張施工。今年3月動工的這3個新廠,總投資1.3億元,年干膠加工能力6.6萬噸。建成后,墾區將形成13個加工分公司、14家加工廠的集中加工布局,年加工能力可達34萬噸。不但可加工墾區全部橡膠原料,還有能力整合加工所有的海南民營膠。與此同時,不少市縣為培養稅源,也將新的橡膠加工廠列入建設計劃。而各地民營的小加工廠,在原有基礎上更是大有遍地開花之態勢。海南到底需要多少橡膠加工廠?市場化手段能否使橡膠加工走出“割據”的怪圈?利益之爭與公私博弈海南橡膠加工領域的利益之爭和割據局面由來已久,且隨著橡膠產品的走俏愈演愈烈。以前橡膠價格低迷時,設在墾區各農場的87個加工場,收購加工幾乎所有原料。隨著橡膠價格逐步走高,民營膠發展迅猛,分布在一些市縣的民營膠加工廠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之后,海南橡膠加工就在這種公私的博弈和競爭中不斷較量著,各自呼聲此起彼伏,甚至影響到海南的環境保護、影響著政府決策。據悉,私營小加工廠利潤率極高,一個500噸規模的小廠,每年利潤可達300到400萬元。而墾區則痛心疾首:在價格雙軌制前提下,利益驅動使護林保膠壓力越來越大,每年流失到地方的膠水多達3到4萬噸,損失數億元。“應取締民營加工廠,統一由農墾加工。”“政府應該放手,由市場說話,不能用政策限制非公有經濟發展。”在之前的許多年,這兩種聲音一直在不斷的博弈中影響著政府決策,使政府不時陷入兩難境地。1991年1月,《海南省天然橡膠保護管理暫行條例》頒布實施。2004年5月,《海南省天然橡膠原產品收購許可管理辦法》也開始實施,同時《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農墾總局關于加強天然橡膠原產品收購加工管理意見的通知》廢止。后來,《收購許可管理辦法》又延長了有效時限。但到了2007年底,《收購許可管理辦法》被終止執行。毫無疑問,市場經濟環境下,用行政手段管理市場已不合時宜。有消息稱,現在海南農民種植的橡膠,每年以20萬畝的速度遞增。在此背景下,小加工廠便以更快速度誕生。“此時橡膠收購已進入‘戰國時代’,農墾必須以市場的辦法來應對。”海南省農墾總局局長王一新的話,既道出了緊迫感,又有客觀冷靜的思考。無序競爭沒有贏家統計顯示,在海南630萬畝橡膠中,農墾約占380萬畝,地方群眾約240萬畝,農場職工還有部分私營膠和股份膠。從加工環節看,2006年以來,海南農墾87家分散的小加工廠相繼關閉,取而代之的是新建和改建的14家現代化加工廠。地方民營小膠廠經多年發展,也出現了一些大公司,加工規模甚至達3萬噸以上。民營橡膠增長的巨大潛力,早使許多民間資本提前搶灘。2003年成立的中化成信橡膠,2007年產值已突破10億元,4年時間增長10倍。成信和安聯還實行了強強聯合,并通過引入“中化國際”這樣的上市公司進入資本市場。但大部分民營膠廠規模小,沒有環保設施,加工條件惡劣,加工產品質量差,嚴重污染環境和浪費資源。記者曾暗訪澄邁紅山農場附近一家小加工廠,看到在簡陋條件下,加工用的重油及排放物嚴重污染環境,且產品質量低劣,但仍有民間收購商把原料源源不斷拉來委托加工。一份調查材料顯示,位于萬寧北大鄉的碌馬膠廠和萬寧后安鎮的盛華膠廠,分別生產標膠和縐片凝膠塊,年產量各有300噸,而長豐鎮的長豐橡膠廠,年生產能力只有200噸。據悉,萬寧類似的小膠廠還有7家。在儋州和慶、雅星、洛基、那大等地8家民營小膠廠里,大部分僅有幾臺離心機,制膠過程產生的廢水未經任何處理就自然排放,污染十分嚴重。這些小廠由于加工成本低,加上地方保護主義,其存在空間不僅沒有縮小,相反還在擴大。權威人士認為,競爭本來是好事,也是市場經濟的法則和特征之一。但無序的競爭,卻使各方都受到傷害。一方面各小廠為應付環保檢查而東躲西藏,環境遭到破壞,且加工的劣質產品流入市場,使橡膠資源嚴重浪費;另一方面,農墾雖每年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護林保膠效果卻并不理想,而且壓力越來越大。以市場化手段整合資源為發揮規模加工效益,降低成本,變分散污染為集中治理,墾區近年相繼關閉87家小加工廠,取而代之的是14家現代化加工廠,節能減排效果十分明顯。僅新建的3家廠,每年就可減少污水排放量18萬立方米。記者在已建成的金隆加工分公司看到,廢水處理站運行效率極高。通過集中加工,規模效益也開始顯現,平均每個廠每年降低成本200萬元。集中加工在節能減排方面的巨大效益和成本控制,使那些民營小廠相形見絀。但與此同時,全省80多家民營橡膠小廠,在收購、加工和貿易環節各自為戰、缺乏聯結紐帶的小而散局面,依然存在。如何整合資源改變現狀?靠行政手段顯然已不合時宜,《收購許可管理辦法》的到期作廢就是信號。“通過市場和經濟手段實行優勝劣汰,是最好出路。”海膠集團副總裁張夢英說。顯然,海南農墾已不再尋求行政保護,而是以自信的姿態,意在用市場化手段對資源進行整合。在今年初召開的海南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上,省農墾總局局長王一新牽頭提交了一份議案,建議以市場化手段整合民營橡膠,實現各方多贏。此提案一出,立即有20多名人大代表在上面簽字,表達了多方人士的一致訴求。該議案使困擾海南橡膠加工業多年的無序狀態和公私之爭,終于有了一個相對一致的聲音。至此,圍繞橡膠加工資源而展開的業內大洗牌,露出些許端倪。墾區已全面推開開割膠園職工家庭長期承包,職工交夠企業的,剩余的以市場價結算歸己,有望從內部解決護林保膠難題。在農墾啟動新一輪改革的背景下,農墾的企業特征越發明顯。根據已作出的戰略調整,農墾將從擁有資源型向控制資源型企業轉變,從生產型向經營型轉變。提高競爭力、用市場手段控制資源、發揮規模優勢,成為墾區的必然選擇。以前墾區曾人為設置障礙,不準加工場收購民營膠,現在則改變思路,鼓勵以市場價收購加工民營膠。“以市價收購辦法爭奪民營膠,開展代加工業務,以規模和管理降低加工成本,以品質、品牌和深加工來實現增值,既能實現產業良性發展,又能把生產環節的利益更多讓給膠農。”王一新展示出這樣的路線圖。據悉,海南省農墾總公司已與中化國際等大公司進行過接觸,意在用相互參股方式進行利益結盟。墾區還與印度尼西亞相關方達成協議,每年引進2萬噸原料進行委托加工。在收購環節,海南省天然橡膠協會也在發揮作用,定期在媒體發布市場收購價,以指導和規范收購行為。而對于那些明顯污染環境和浪費資源的小廠,相關方則期待政府加大執法力度予以取締。因為無序的狀態,造成不平等競爭,擾亂市場秩序,對產業的健康發展十分不利。“在這方面,政府的確可以有所作為。”一位業內人士這樣說。